
薪火相传的“医”路长歌
——我与医院廿二载光阴记忆的钥匙
神经内科六病区 秋军峰
每当走进医院宽敞明亮的大厅,路过那面记录着医院沧桑巨变的历史墙,我的思绪总会不由自主地回到二十二年前初入医院的那个冬天。那时的医院,只有四栋斑驳的青砖楼,走廊里弥漫着消毒水的气息,昏黄的灯光下,医护人员的身影匆匆穿梭。而我,一个刚从县区调来的年轻医生,口袋里揣着崭新的听诊器,像是握着一把打开医学殿堂的钥匙,既兴奋又忐忑。二十二年,弹指一挥间,这片承载着无数生命希望的土地,早已旧貌换新颜,但那些镌刻在岁月里的记忆,却愈发清晰。
拓荒者的年岁:
工合精神下的神经内科创业史
2004年10月8日,医院决定成立首个神经内科专科。那时的我们只有21张病床、几台基础设备,却怀揣着满腔热忱。我仍记得第一个夜班,收治的那位脑出血患者——病情危急,医疗条件有限,但我们没有退缩,在微弱的灯光下,团队协作、彻夜抢救,最终让患者转危为安。
在那个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,我们像拓荒者一样,从零开始。微创锥颅技术的突破、神经介入诊疗的探索,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汗水与智慧。如今,神经内科已发展成为7个病区、350张床位的市级重点学科,诊疗技术与省市同步。回望这段历程,我深深感受到,正是“苦干、实干、快干、努力干、一起干”的工合精神,支撑着我们一路走来。
变革者的交响:
硬件革命与军民融合
2010年,医院迎来历史性变革——作为全国多元化办医试点单位,陈旧的青砖楼被推倒重建。当我第一次站在崭新的17层门诊综合大楼前,看着64排螺旋CT、磁共振等先进设备陆续投入使用,恍如置身科幻电影。
更令人振奋的是,2016年,医院引进了一批军队医院的顶尖专家——于军、许向东、来力伟等,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精湛的技术,还有军人特有的作风,严谨、果断、自律、团结,带动了医院整体作风的提升。“中国好人”许向东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;疫情最严峻时,来力伟主任主动请缨,带领团队成立隔离病区,彰显了军人的担当。军民融合,让医院的技术实力和团队作风实现了质的飞跃。
传灯者的温度:
从微笑服务到“有温度的医院”
2013年,医院开始推行优质服务文化。从最初的“微笑服务”,到“患者永远没有错,我们永远有不足”的服务理念,再到“三声八多”优质服务措施的落实,最终凝练成一句庄重的承诺——“我们是一所有温度的医院”。
我曾遇到一位脑梗后抑郁的老人,拒绝配合治疗。护士们每天耐心陪他聊天,医生细致调整方案,最终让他重拾信心。出院时,他握着我们的手说:“你们治好的不仅是我的病,还有我的心”,这样的故事,每天都在上演。
永恒的医者坐标:
传承与前行
八十七年风雨兼程,医院从申新纱厂卫生室发展成为现代化综合医院,变的是硬件与技术,不变的是“博学、精术、厚德、仁爱”的院训精神。薪火相传的工合基因、温暖人心的服务蝶变、军民融合的时代交响,如同三条交织的河流,汇聚成三医人独特的品格,照亮着三医人永不停歇的奋斗航程。
二十二年,我从青涩的年轻医生成长为科室主任,见证了医院每一次跨越式发展。如今,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,我依然能清晰听见监护仪的滴答声、患者的感谢声、同事的鼓励声——这些声音,是医者路上最动人的乐章。
最美的风景,永远在前方。而我们,将继续在这条守护生命的道路上,坚定前行。
医院地址 :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宏文路48号
乘车路线 : 市内乘1路、9路、22路公共汽车宝鸡第三医院下车即到
邮编 : 721000
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。
版权所有@宝鸡第三医院 陕ICP备13008693号
陕卫网审[2013]第0026号
陕公网安备 61030302000054号
技术支持:伙伴网络